在得知这部作品被推荐到国家级赛场后,省文化馆馆长邵怡带领主创团队狠下心来,对自己的得意之作进行大刀阔斧的再次改版。“我们要做的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老百姓都能参与的广场文化活动’。”这句话成了主创团队坚持不懈的信念。
短短半年的准备时间里,不断调整表演阵型、改进舞蹈动作、重新写词谱曲、融入更多陕北文化元素,甚至表演服装的纹样设计也在不断调整。
动作上,既要创新还要易推广,“跃步击鼓”“旋身甩绸”等新创动作,让退休老人、在校学生都能参与其中;音乐上,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经典旋律中被融入童声RAP,重新谱写的歌词让传统文化与当代表达碰撞出火花;阵型上,40人的成人团队里加入10名8至11岁的孩子,欢腾的腰鼓方阵里,时尚的街舞元素成为点睛之笔……
又是两轮改版,终于,一部被主创们自己认可的广场舞作品出炉了。
盛世中华 薪火相传
9月21日,星期日,秋雨沥沥。
西安体育学院篮球排球馆,广场舞《鼓舞声声迎盛世》的赛前排练已进入最后阶段。再过三天,这支老、中、青、少四代人组成的队伍便要启程,前往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的现场。
这一刻,没有人言语,只有激昂的旋律一遍遍响起,整齐划一的脚步不断旋转腾挪,系着红绸的鼓槌在空中挥舞。
“全力以赴,精彩绽放!”备赛阶段的每一天,响亮的口号回荡在排练厅里,所有人都沉浸在对一个舞步、一个细节的自我严格要求中。
常常,主创人员因为编排出一个传神的动作而欣喜,因为和着音乐喊节拍而声音嘶哑却毫不懈怠。
常常,主创人员和队员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盒饭一边聊着改进方案,突发灵感时,即使嘴里含着尚未咽下的饭菜也一定要起身比画给同伴看。
排练场上,汗水顺着额角、下颌线滚落,浸湿了练功服,紧紧贴在身上,却没人在意,只是抬手抹把汗,继续跟上节奏。
“后生,这不对!这鼓声要的是那股‘狠劲’,是咱老祖宗在黄土坡上跟天斗的劲儿!”老艺人高金爱将他的毕生心得都教给年轻人:“这不光是动作,更是咱陕北人的精气神。”
放下工作偷偷参加排练的李有恒,常常被妻子数落。但每每回家后,妻子总会默默给他改善伙食、加强营养,主动承担更多家务的同时打趣他说:“掌柜的,打腰鼓吃饭就是香!”
“打着打着就爱上打腰鼓了,现在一天不打就手痒痒。”为了完成学校实践任务才加入腰鼓队的“00后”学生宋佳伟腼腆地说,上次回家给爷爷奶奶表演,爷爷激动得直拍手:“这才是咱陕北的好后生!”
少儿方阵的小演员们,将每天放学后的时间都用来训练。有时训练结束已将近晚上11点,没来得及完成作业的孩子们,一边哭一边写作业。第二天,他们又兴高采烈地来到排练场。
进入备赛倒计时,每天10个小时以上高强度的排练后,许多人回家都是倒头就睡。前所未有的累,但没有一个人说过放弃。
“这是咱的荣誉,不管咋都要坚持!”队员们互相鼓励。小演员的家长们,即使心疼孩子辛苦,依然红着眼睛陪孩子训练:“没事,再坚持几天就去比赛了。”
9月25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门类的终评现场。当四代人同台的《鼓舞声声迎盛世》压台演出,剪纸纹样的“钩云布衫”、标志性的白头巾、空中飞舞的红绸,在高亢激昂的陕北民歌和热情欢快的陕北腰鼓中点燃了全场。
“黄河流过家门口,爷爷的鼓槌握在手”童声RAP响起,身着白衣绿裤的孩子们上场,他们带着非遗传承的使命、全民美育的初心,用一声声鼓点、一次次呐喊向观众展现着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朝气蓬勃与自信。全场观众纷纷起立,为他们鼓掌、喝彩。
这一刻,站上这个舞台的意义已然超越了争夺奖项。他们早已用行动证明:陕北腰鼓的传承,不仅是陕西群文人非遗传承扎根人心的有力见证,是几代人关于理想信念的赓续与坚守,是人民群众对盛世中国美好画卷的描摹和诠释,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万千气象。(群众新闻记者 柏桦)
群众新闻记者 柏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