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2日,媒体人付政浩发布消息,2023年中国篮球选手从外国俱乐部的平均收入仅为120万元,而在同一年里,CBA外援的总薪酬达到了约6亿元人民币。

根据最新规定,CBA本土球员的最高顶薪为600万元,而外援的工资上限则是425万美元。这一数据表明,外援薪资的投入大幅超过了对本土球员的支持。随着新赛季引入每场比赛允许使用四节七人的外援规则,相关的开支可能会进一步激增。此外,高水平的外籍教练和训练师的加入也增加了球队的整体投入和保障。

需要指出的是,本土球员的平均年薪为120万元,这个数字里包含了大量的新秀和通过选秀产生的球员。例如,根据CBA官方的规定,A类选手中的榜眼合约在税前只有50万元,而第六顺位以后的选手合同更是仅为15万元,这仍然是税前的收入。在这个背景下,国家队成员张宁曾表示,他的签约收入到手只有寥寥几千元,与北大毕业的篮球特长生相比,这显然显得很低。显然,这样的收入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训练条件。

眨眼间,大多数男篮国手所获顶薪达到600万元,在这样的收入标准下,他们在球队中所承担的核心角色和攻守任务得到了市场的认同。然而,如果本土球员的收入过高,也可能削弱他们探索海外职业机会的意愿,因此许多年轻球员在考虑职业联赛时,往往优先选择回归CBA,毕竟“少事、钱多、离家近”的诱惑确实难以抗拒。崔永熙能够放弃国内舒适环境,实属不易。

付政浩提及,去年的CBA外援工资总额接近6亿元,均摊到每支球队就是3000万。而CBA的外援薪资上限为425万美元,与此额度一致。这意味着一些聘请高薪外援的豪门球队去年还交纳了奢侈税,超出部分需缴纳50%至150%的调节费。

目前,仅有少数国企俱乐部能够支撑起超出工资帽的运作,如上海、北京和北控等,他们的赛季投资均明显高于CBA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广东等民营企业由于母公司面临较大财务压力,过去几个赛季的资金投入相对有限,这或许与整体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未来的CBA联赛,很有可能进入由国企俱乐部主导的外援时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