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條目之中立性有争议。其內容、語調可能帶有明顯的個人觀點或地方色彩。 (2023年5月31日)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文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在編輯之前請務必察看讨论页。

乒乓外交(英語:Ping Pong Diplomacy)指197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两国乒乓球队互访的一系列事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动把体育政治化,[1][2]号称“小球转大球”,借助乒乓球为紧绷的两国外交关系破冰。[3]

背景[编辑]

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上任后寻求制衡苏联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兩彈一星的成功,核威懾力遠超在台湾的中华民国,遂成为美国拉攏对象。另一方面,由于北京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苏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部署大量兵力,北京政府也希望恢复对美外交,以求制衡苏联,及爭取联合国內的席位。但多年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隔膜,使得两国缺乏一个合理的契机。[4]乒乓外交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动把体育政治化,[1][2]号称“小球转大球”,借助乒乓球为紧绷的中美外交关系破冰。[3]

經過[编辑]

此章节論述以中国大陆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世錦賽碰面[编辑]

事件起于1971年3月28日至4月7日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中断两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队在名古屋世界乒乓錦標賽回归。

开赛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召集有关人士开会时要求这次参赛“接触许多国家的代表队”,“我们也可以请他们来比赛”,要在座的人“动动脑筋”。比赛第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队乘巴士从体育馆返回宾馆时,美国运动员格伦·科恩不小心上错车。汽车到宾馆约需15分钟,而前10分钟大家都没有什么交流。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员莊則棟主动和他握手寒暄,并送他一块印有黄山图案的杭州织锦。当时在车上科恩想回赠点什么,但在包里只找到一把梳子。他说“我想送给你点什么,但我总不能送你梳子吧”。下车时科恩手持织锦的情景被在场记者抓拍,成为爆炸性新闻。第二天,科恩准备了一件印有和平标记和“Let It Be”字样的运动衫,专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队的必经之路上等待莊則棟,回赠他并与他拥抱。记者问科恩是否想去中国,科恩回答:“我想去任何一个我没到过的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中国。”记者再问:“那特别是中国这个国家,你想去吗?”科恩给予肯定。[5]

其后,美国乒乓球队副领队哈里森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乒乓球队下榻的酒店拜会其代表团负责人,并询问能否邀请美国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收到国家队的报告后,在提交周恩来的报告上指支持台湾蒋介石政府的美国政府的球队访华乃是不合时宜。周恩来批示同意外交部意见,附带一条批阅“请把愿意访华的美国队名单记录下来,以便今后同他们联系。请毛主席阅示!”。[5]毛泽东睡前看参考消息,读到外电对回赠礼品事件的报道,指示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6][7]

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美國駐日大使《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宮报告。理查德·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國駐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5]

美国球员出访北京[编辑]

4月10日至17日,美国乒乓球协会运动员4位官员和格伦·科恩、雷塞克等9位运动员还有2位配偶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经英屬香港抵达北京,科恩等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美国运动员。[5]期间周恩来每天都有详尽明确的批示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如1971年4月12日11时周在批示中特意指出“可以安排他们去参观故宫”;4月13日晚建议“看样板戏的剧场,既然政协礼堂不太合适,应安排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对样板戏剧场的变动给予妥善安排。[6]

美国队在北京和上海进行了两场比赛。[6]4月14日凌晨,美国、加拿大几名队员突然生病,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与中方翻译发生误会,以为中方有意把美国队员留下不让走[6]。周恩来得知后批示迅速给予治疗,如能参与接见尽量安排,并保证美国队员的人身自由。[來源請求]当天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在周恩来发表讲话的几个小时后,尼克松宣布一系列对华开禁措施。[來源請求]访问团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5]

影响[编辑]

1972年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在北京參觀乒乓表演賽

本事件成为冷战重要事件,结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令两国和解取得历史性突破,並令到中華民國與美國關係大幅降温[8]。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問中國大陸,中美關係解凍,開啟了中美關係的大門。

乒乓外交同时也成为了文化交流推动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例子,也突破原先中華民國在外交上延續二戰勝利的優勢,反勝為敗。

1994年美國電影《阿甘正傳》中將主角阿甘設定為當年第一批訪問中國大陸的美國乒乓球員。

后续事件[编辑]

2006年3月27日,庆祝“乒乓外交”35周年的“红杉树友谊之旅”在北京举行。美国乒乓球代表团一行25人,包括当年到访球队的6人以及当时已故的运动员科恩的母亲,与当年中国队的成员及相关人员重聚。

2008年6月9日,一个为期三天的乒乓外交纪念活动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约巴林达市的理查德·尼克松图书馆及纪念馆(Richard Nixon Presidential Library and Museum)举行。当年(1971年)的中美乒乓球队队员再度会面并进行了一场友谊赛。

2021年4月24日,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 、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CBA北京紫禁勇士队主教练马布里 、“乒乓外交” 亲历者梁戈亮等嘉宾出席活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通过视频致辞。[9]同年11月21日,国际乒联联合中美两国乒乓球协会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晚宴在休斯敦举行。刘国梁在晚宴中发表了讲话。尼克松的外孙克里斯托弗·尼克松·考克斯(英语:Christopher Nixon Cox)、曾担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的美国前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儿子尼尔·马伦·布什(英语:Neil Bush)以及休斯敦市长西尔维斯特·特纳参加了晚宴。同日,国际乒联执行委员会批准了中美两国乒协提交的中美配对参加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的请求,并在纪念晚宴中公布了两对跨国参赛组合。[10][11][12][13]

類似外交活動[编辑]

2008年2月24日,美國紐約愛樂交響樂團訪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朝鲜),並在平壤進行公開演奏會。

参考文献[编辑]

^ 1.0 1.1 刘俊千; 张春雨.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对当代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2, (5): 11-12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 2.0 2.1 解读桑兰之“殇”. CNTV今日谭. 2010-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1).

^ 3.0 3.1 乔玉成; 许登云. 论体育的政治化倾向——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 (PDF). 体育学刊. 2009, 16 (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1-11-21).

^ 中美開始“乒乓外交”. [2010-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26).

^ 5.0 5.1 5.2 5.3 5.4 腾讯网. “小球转动大球”,富有传奇色彩的”乒乓外交”是怎么发生的?_腾讯新闻. news.qq.com. 2021-04-24 [2024-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8-16) (中文(中国大陆)).

^ 6.0 6.1 6.2 6.3 亲历者揭秘乒乓外交始末 输给“美帝”遭到责问. [2010-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1).

^ 中美乒乓外交亲历者:和为贵思想加速两国和解. [2018-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MacMillan, Margaret. Nixon and Mao: The Week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NY: Random House Digital, Inc. 1985: 179 [2020-08-29]. ISBN 978-0-8129-7057-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 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在京举行_高清图集_新浪网. slide.news.sina.com.cn. [2021-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7).

^ 孙海光. 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中美混双出战休斯敦世乒赛. 新京报.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外孙 乒乓外交是促进国家间交流的典范. 央视网.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 许弢. 中美选手将组队出战休斯敦世乒赛混双比赛.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2).

^ Historical China-USA Pairs Enter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on 50th Anniversary of Ping Pong Diplomacy. 国际乒联. 2021-11-22 [2021-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5) (英语).

书籍[编辑]

Itoh, Mayumi. The Origin of Ping-Pong Diplomacy: The Forgotten Architect of Sino-U.S. Rapprochement. Palgrave-MacMillan. 2011 [2013-03-21]. ISBN 978-0-230-11813-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伊東真弓著 『乒乓外交的起源 米中関係的忘却的立役者 後藤 鉀二』 パルグレイブ マクミラン出版 2011年 )

相關條目[编辑]

板球外交(英语:Cricket diplomacy)

高爾夫球外交

熊貓外交

查论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组织机构中方

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

中央外事办

外交部

外长

发言人

驻外机构

大使

驻外副部级外交官

特使

国防部

国际军事合作办

维和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国外文局

中共中央统战部

国际发展合作署

国家外国专家局

国家移民局

全国人大

外事委

外事局

华侨委

全国政协

外事委

外事局

港澳台侨委

中央追逃办

外交学会

对外友协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

中国环球电视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地方各级国际传播中心

国家汉办

孔子学院

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驻华

外交代表机构

领事机构

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机构

联合国驻华系统

记者协会

国际学校/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外交礼仪相关

外交部礼宾司

解放军仪仗大队

礼炮中队

解放军军乐团

武警国宾护卫队

人民大会堂

国宾馆

国宴菜

外交史

中國對外關係史

建交史

外交關係年表

对外援助

援建剧场列表

援建体育馆列表(英语:Stadium diplomacy)

参加的国际公约

制裁

建国初期

冷战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萬隆會議

三大外交政策

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人民外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交恶后

“文化大革命”时期外交及国际形势

革命外交路线

反帝反修

积极备战

输出革命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条线、一大片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乒乓外交

熊猫外交

三个世界

中阿决裂

邓小平1978年出访

改革开放后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南南合作

南北对话

国际新秩序

国际关系民主化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和平崛起→和谐世界

新型國際關係

大国外交

周边外交

钓鱼岛问题

东海油气田问题

南海问题

沙長城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戰狼外交

債務陷阱外交

领导人访问列表

最高领导人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中共中央总书记

国家主席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李鹏

朱镕基

温家宝

李克强

李强

全国政协主席

国家副主席

外国国家元首及最高领导人访华

外国政府首脑访华

术语

一个中国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

反華

境外敵對勢力

亡我之心不死

是可忍孰不可忍→勿謂言之不預也

综合国力

三股势力

核心利益

网路主權

中國一點都不能少

竄訪

多边关系联合国

联大2758号决议

安理会

常任理事国

否决权

维和

常驻纽约代表团

代表

常驻日内瓦代表团

代表

常驻维也纳代表团

代表

常驻亚太经社会代表处

代表

国际海底管理局

代表

区域政治

上海五国→上海合作组织

六方会谈

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三国合作秘书处

東亞共同體(构想)

东南亚国家联盟

10+1

10+3

东亚峰会

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

中國—中亞峰會

亚信峰会

亚欧会议

非洲联盟

中非合作论坛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欧盟

驻欧盟大使

领导人会晤

人权对话

战略对话

珍珠链战略

阿富汗邻国外长会议

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

中國、巴西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共識

国际调解院

区域经济

一带一路

高峰论坛

絲路基金

中巴經濟走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澜湄合作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自贸区

博鳌亚洲论坛

亚欧会议

中非合作论坛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阿合作论坛

中拉论坛

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

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

中国—阿拉伯国家经贸论坛

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

欧盟

中国欧盟商会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搁置)

经贸高层对话

汉堡峰会

全球经济

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二十國集團

世界互联网大会

世界經濟論壇

夏季达沃斯论坛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发展中国家

七十七国集团

不结盟运动

金砖国家

银行

立场文件

全球发展倡议

全球安全倡议(英语:Global Security Initiative)

双边外交关系亚洲(分類)

阿富汗

阿联酋

阿曼

阿塞拜疆

巴基斯坦

巴勒斯坦

巴林

朝鲜

東帝汶

菲律宾

格鲁吉亚

哈萨克斯坦

韩国

吉尔吉斯斯坦

柬埔寨

卡塔尔

科威特

老挝

黎巴嫩

马尔代夫

马来西亚

蒙古国

孟加拉国

缅甸

尼泊尔

日本

沙特阿拉伯

斯里蘭卡

塔吉克斯坦

泰国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文莱

乌兹别克斯坦

新加坡

叙利亚

亞美尼亞

也门

伊拉克

伊朗

以色列

印度

印度尼西亚

約旦

越南

非洲(分類)

阿尔及利亚

埃及

埃塞俄比亚

安哥拉

贝宁

博茨瓦纳

布基纳法索

布隆迪

赤道几内亚

多哥

厄立特里亚

佛得角

冈比亚

刚果(布)

刚果(金)

吉布提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加纳

加蓬

津巴布韦

喀麦隆

科摩罗

科特迪瓦

肯尼亚

莱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亚

盧旺達

馬達加斯加

马拉维

马里

毛里求斯

毛里塔尼亚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纳米比亚

南非

南蘇丹

尼日尔

尼日利亚

塞拉利昂

塞內加爾

塞舌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苏丹

索马里

坦桑尼亚

突尼斯

乌干达

赞比亚

乍得

中非

欧洲(分類)

阿尔巴尼亚

愛爾蘭

愛沙尼亞

安道爾

奧地利

白俄羅斯

保加利亞

北馬其頓

比利時

冰岛

波蘭

波黑

丹麥

德国

俄罗斯

法國

芬蘭

荷蘭

黑山

捷克

克罗地亚

拉脫維亞

立陶宛

列支敦士登

盧森堡

羅馬尼亞

马耳他

摩爾多瓦

摩納哥

挪威

葡萄牙

瑞典

瑞士

塞爾維亞

塞浦路斯

圣马力诺

斯洛伐克

斯洛文尼亚

烏克蘭

西班牙

希臘

匈牙利

意大利

英國

美洲(分類)(拉丁美洲)

阿根廷

安提瓜和巴布达

巴巴多斯

巴哈马

巴拿馬

巴西

秘鲁

玻利维亚

多米尼加

多米尼克

厄瓜多尔

格林纳达

哥倫比亞

哥斯达黎加

古巴

圭亚那

加拿大

美國

洪都拉斯

墨西哥

尼加拉瓜

薩爾瓦多

苏里南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委内瑞拉

烏拉圭

牙买加

智利

大洋洲(分類)

澳大利亚

巴布亚新几内亚

斐济

基里巴斯

庫克群島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瑙鲁

紐埃

萨摩亚

所罗门群岛

汤加

瓦努阿图

新西兰

与非建交国关系見備註亚洲

不丹

非洲

斯威士兰

歐洲

梵蒂冈

大洋洲

馬紹爾群島

帕劳

图瓦卢

美洲

巴拉圭

伯利兹

海地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危地马拉

未承认的国家或地区

科索沃

阿布哈兹

北塞浦路斯

德涅斯特河沿岸

马耳他骑士团

南奥塞梯

索马里兰

西撒哈拉

已消亡的國家見備註

蘇聯

南越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南也門

錫金

坦噶尼喀

桑給巴爾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各地方省際關係和对外事务

海峡两岸

福建—台灣

福建

上海

山东

天津

台灣

印尼

西

瑞典

巴西

查论编 香港對外事務組織和機構

香港特區政府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

政府總部禮賓處

香港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大陸、海外、台灣)

「一帶一路」專員

人民出入境

香港身份證

香港特區護照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香港簽證身份書

香港签证政策

香港特別行政區護照持有人簽證要求

英國國民(海外)簽證要求

雙邊關係兩岸四地

中國大陸

廣東

深圳

上海

福建

四川

澳門

台灣

主權國家

澳洲

加拿大

法國(英语:France–Hong Kong relations)

格魯吉亞

德國

印度(英语:Hong Kong–India relations)

印度尼西亞(英语:Hong Kong–Indonesia relations)

日本

以色列(英语:Hong Kong–Israel relations)

列支敦士登

馬來西亞

馬爾代夫(英语:Hong Kong–Maldives relations)

納米比亞(英语:Hong Kong–Namibia relations)

尼加拉瓜

朝鲜

巴基斯坦(英语:Hong Kong–Pakistan relations)

菲律賓

卡塔爾(英语:Hong Kong–Qatar relations)

俄羅斯(希伯来语:יחסי הונג קונג–רוסיה)

新加坡

韩国

南非(英语:Hong Kong–South Africa relations)

西班牙(英语:Hong Kong–Spain relations)

瑞士(英语:Hong Kong–Switzerland relations)

泰國

英國

美國

人口

香港移民潮

香港回流潮

查论编 澳門對外事務

澳門特區政府

招商投資促進局

政府總部事務局

澳門經濟貿易辦事處(中國內地、海外、台灣[@])

澳門領事機構列表

两岸四地

中國內地

廣東

香港

台灣

其他國家

巴西

朝鲜

日本

東帝汶

西班牙(西班牙语:Relaciones España-Macao)

葡萄牙

美國

註釋:@ 暫停運作

備註:粗體表示曾經建立外交關係,但現時斷交的國家。這些國家目前除已消亡者外,多與中華民國保持外交關係。斜體 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未實際統治的區域。關於中華民國外交,另見模板:中華民國外交。中国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关系,另见模板:台湾海峡两岸主题。

查论编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概念

世界革命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美帝國主義

苏修社会帝国主义

三个世界

人民外交

援外医疗队

援外建筑

事件

中苏交恶(九评苏共)

中苏边界冲突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越南战争(抗美援越)

莫斯科红场事件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午門抗緬大會)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焚毁蒙古驻华大使专车事件

美越和谈

非洲独立运动

西哈努克在华流亡

坦贊鐵路

基辛格秘密访华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1971年印巴战争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牛蛙外交

乒乓外交

尼克松访华

中日邦交正常化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石油危机

中东战争

雅典事件

西沙之战

印度吞并锡金

中阿决裂

人物社会主义阵营

勃列日涅夫苏

杜布切克捷

铁托南

哥穆尔卡波

齐奥塞斯库罗

卡达尔匈

泽登巴尔蒙

卡斯特罗古

切·格瓦拉拉美

霍查阿

金日成朝

印度支那三国

胡志明越

黎笋越

阮友壽越

富马亲王老

苏发努冯老

凯山·丰威汉老

西哈努克柬

波尔布特柬

东南亚

吴奈温缅

苏加诺印尼

蘇哈托印尼

东姑阿都拉曼马

拉扎克马

李光耀新

南亚

英迪拉·甘地印

阿尤布·汗巴

阿里·布托巴

拉赫曼孟

班达拉奈克夫人斯

马亨德拉尼

比兰德拉尼

查希尔阿

达乌德阿

美国

约翰逊

尼克松

基辛格

福特

西欧

戴高乐法

蓬皮杜法

德斯坦法

威爾遜英

希思英

勃兰特西德

施密特西德

阿尔多·莫罗意

朱利奥·安德烈奥蒂意

萨拉查葡

英联邦

惠特拉姆澳

特鲁多加

日本

佐藤榮作

田中角荣

三木武夫

大平正芳

黑田壽男

中东北非

纳赛尔埃

薩達特埃

巴列维伊

阿拉法特巴勒

梅厄夫人以

苏奈土

尼迈里苏丹

布迈丁阿尔

达达赫毛

马卡里奥斯塞

戈翁尼日

鲁巴伊也

非洲

恩克鲁玛加纳

塞拉西一世埃塞

尼雷尔坦

卡翁达赞

邦戈加蓬

蒙博托扎

马谢尔莫

特拉奥雷马

史蒂文斯塞拉

埃亚德马多

桑戈尔塞内

曼德拉南非

拉美

阿连德智

皮诺切特智

埃切维里亚墨

联合国

吴丹缅

瓦爾德海姆奥

国际友人

宮本顯治日

安娜·路易絲·斯特朗美

埃德加·斯诺美

伯纳德·蒙哥马利英

西泽隆二日

松山芭蕾舞团日

朱莉·尼克松·艾森豪威尔美

外交人员

陈毅

姬鹏飞

乔冠华

王海容

唐闻生

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

查论编文化大革命编年史前奏

中苏交恶(九评)

越南战争

中美大使级会谈

反黨小說《劉志丹》案

印尼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四清运动

枫桥经验

桃园经验

白银经验

小站经验

北大社教

三线建设

突出政治

备战指示

工交系统建立政工机关

重上井冈山

窃听器事件

改组文化部

八六海戰

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

批判翦伯赞

罗瑞卿事件

苏共二十三大

1966年

与中非断交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吳文獻事件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二月提纲

邢台大地震

二月纪要(黑八论)

三月杭州会议

中央书记处会议

四月杭州会议

五七指示

政治局扩大会议

五一六通知

五·一八讲话

彭、罗、陆、杨反党集团

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

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

文革工作组

《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清华附中红卫兵

三家村

改组北京市委

八条指示

批判乌兰夫

南京大学事件

全国高校中断招生

二炮部队成立

毛泽东回韶山

北京大学六一八事件

二月兵变

毛泽东畅游长江

三旧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毛主席给清华附中红卫兵的一封信》

《炮打司令部》

《十六条》

破四旧

红八月

西纠

八二三事件

大兴事件

北京市大、中学校红卫兵联络总站

全国大串连

毛泽东接见红卫兵

八八大案

南海英雄船

应予保护的干部名单

九·七社论

农村五条

工业六条

批判资反路线

关于军队院校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指示

中央工作会议

安亭事件

《解放日报》事件

一二·三事件

武斗

一二·四事件

康平路事件

全国工交座谈会

政治局扩大会议

工矿十条

农村十条

联动成立

孙中山百年纪念

1967年

元旦社论

一月风暴(上海人民公社)

夺权运动

革命委员会

公安六条

军队支左

国务院业务组建立

全国大武斗

喀什武斗事件

石河子“一·二六”事件

军委八条

1967年莫斯科红场事件

揭露畅观楼事件

《出身论》

二月抗争

二月镇反

青海“二·二三”事件

军以上干部会议

抓叛徒

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

军委十条

三支两军

备战、备荒、为人民

“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

江青“为人民立新功”讲话

揭发“伍豪”事件

新疆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五·一三事件

六·六通令

六七暴動

全国大武斗

重庆大武斗

泸州武斗事件

围困中南海事件

中国驻缅甸使馆遇袭事件

午門抗緬大會

沙頭角槍戰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七·二〇事件

全国大武斗

砸上柴联司

军委办事组

揪军内一小撮

青铜峡事件

广东文革屠杀

广州吊劳改犯事件

反彭湃烈士事件

阳江大屠杀

川东杀俘狂潮

砸烂公检法

中国驻印尼使馆遇袭事件

中国与印尼断交

八七讲话

八·九讲话

点名批判

东华门事件

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

王、关、戚事件

东北帮叛党投敌反革命集团案

坦贊鐵路

湖南文革屠杀

道县事件

邵阳县大屠杀

内人党事件

九五命令

《评陶铸的两本书》

復課鬧革命

马明方叛徒集团案

重要指示

海军积代会

革命大联合

斗私批修

五十字建党方针

《沿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的道路前进》

1968年

中苏边界冲突

七里沁岛事件

杨、余、傅事件

云南文革屠杀

滇西挺进纵队案

赵健民云南特务案

沙甸事件

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

全国大武斗

蚌埠、淮南武斗事件

芜湖武斗事件

宝鸡武斗事件

清华百日武斗

广西文革屠杀

南宁“四·二二”惨案

桂林武斗事件

柳州武斗事件

武宣吃人事件

打通南北航线

林昭被执行死刑

“五·一二”命令

清理阶级队伍

“七·三”布告

江西瑞金大屠杀

七·二一指示

“七·二四”布告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全面胜利

鬥、批、改

五七干校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

整党建党

批判黑六论

反复旧

上山下乡

1969年

廖和叔事件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中共九大

边坝事件

尼木事件

中共九届一中全会

“五·二二”指示

军委办事组座谈会

国际问题研究小组

人民防空

北京地下城

“七·二八”牛田洋風災

“八·二八”命令

林副主席指示第一号令

1970年

1970年通海地震

全民大练兵

一打三反(遇罗克、王佩英)

四五计划制定

全国计划工作会议

企业下放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清查“五·一六”

北方地区农业会议

五·二〇声明

工农兵上大学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存废之争

我的一点意见

中央组织宣传组

斯诺访华

华北会议

批陈整风

1971年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1年毛泽东南巡

南昌谈话

三国四方会议

“五七一工程”紀要

九一三事件

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

第31届世乒赛

乒乓外交

1972年全国计划会议

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分配问题的指示

外交部声明钓鱼岛属中国领土

1972年

批林整风

追悼陈毅同志大会

五七一工程纪要之披露

四三方案

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

解放老幹部

中日邦交正常化

国庆社论

批判极“左”思潮

王府井“围攻外宾事件”

废除法西斯式的审查方式

1973年

新年献词

1973年全国计划会议

炉霍大地震

雅典事件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白卷英雄

中共十大

中共十届一中全会

恢复亚运联席位

反击右倾回潮运动

批周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黄帅事件

云南知青暴动

外交部《新情况》第153期事件

评法批儒

1974年

西沙群岛自卫反击战

海军舰队首航台湾海峡

安东尼奥尼事件

蜗牛事件

批“黑画”运动

批林批孔

马振扶公社中学事件

《三上桃峰》事件

《园丁之歌》风波

李九莲被捕

三个世界

邓小平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

抓革命、促生产

风庆轮事件

政治局会议

体育革命

参加第七届亚运会

召开四届人大通知

李一哲事件

长沙决策

1975年

1号文件

中共十届二中全会

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

七五宪法

海城大地震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1975年整顿(三项指示为纲)

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建立

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

特赦释放全部在押战争罪犯

批判经验主义

《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

《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

张志新被执行死刑

政治局会议

解放老幹部

钢铁生产计划

廣東八四海難

河南“75·8”水库溃坝

全国大武斗(镇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兵变)

第三届全运会

国务院计划工作务虚会

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

毛泽东关于电影《创业》的批示

评《水浒》运动

工业20条

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中共中央农村工作座谈会

汇报提纲

论总纲

刘冰上书事件

打招呼会议

1976年

元旦社论

周恩来之死

第二次打招呼会议

毛主席重要指示

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

四五运动

南京三二九事件

杭州四四事件

四五天安门事件

总理遗言案

全国计划工作座谈会

唐山大地震

“你办事,我放心”

“按既定方针办”

毛泽东之死

粉碎四人帮(上海武装叛乱计划)

揭批查

毛主席纪念堂

全国大武斗(保定武斗事件)

中共中央宣传工作座谈会

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977年(尾声)

洋冒进

两个凡是

揭批阴谋文艺

1977年全国计划会议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中共中央军委座谈会

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谈话

按劳分配讨论会

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把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进行到底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中共中央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高考)

中共十一大

中共十一届一中全会

中阿决裂

后续

七八宪法

真理标准大讨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知青大返城

新三级

拨乱反正

揭批查运动

平反冤假错案

清理三种人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新启蒙运动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历史问题决议)

八二宪法

整党

模板:大模板

编年史

地方史

政治案

人物(派別、英模、中央小組、五人小組)

外交

艺术

作品

天災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查论编冷战

美国

苏联

冷战的起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不结盟运动

1940年代

摩根索計劃

虎克軍反叛

牙买加政治冲突(英语:Jamaican political conflict)

希腊十二月冲突

英苏百分比协定

雅尔塔会议

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

森林兄弟

冲浪行动

丛林行动(英语:Operation Jungle)

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

被诅咒的士兵

不可思议行动

没落行动

波茨坦会议

古琴科事件

朝鮮半島分裂

支配行动

围困行动(英语:Operation Beleaguer)

四十黑名单行动(英语:Operation Blacklist Forty)

伊朗危机

希腊内战

巴魯克計畫

科孚海峽事件

土耳其海峽危機

對德政策的重述

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杜鲁门主义

亞洲關係會議

1947年5月危机(英语:May 1947 crises)

马歇尔计划

莫洛托夫計劃

经济互助委员会

二月事件 (捷克斯洛伐克)

阿尔瓦思巴起义(英语:Al-Wathbah uprising)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

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戰爭

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苏南冲突

柏林封鎖

西方盟國的背叛

铁幕

南非種族隔離

東方集團

西方集團

第二次国共内战

臺灣戒嚴

中華民國退守臺灣

台海两岸分裂分治

馬來亞緊急狀態

缅甸共产主义叛乱

1949年3月叙利亚政变(英语:March 1949 Syrian coup d'état)

阿爾巴尼亞政变(英语:Albanian Subversion)

1950年代

竹幕

朝鲜战争

麦卡锡主义

茅茅起義

阿尔及利亚战争

7月23日革命

1953年伊朗政變

东德六一七事件

罗森堡夫妇案

《馬德里條約(英语:Pact of Madrid)》

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语:Bricker Amendment)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

1954年日內瓦會議

绿山战争

越南战争

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

塞浦路斯紧急状态

黄金行动

1955年日內瓦高峰會

萬隆會議

波茲南事件

1956年匈牙利革命

第二次中东战争

“我们要埋葬你们”

伊夫尼战争

格拉迪奥行动

阿拉伯冷战

1957年叙利亚危机(英语:Syrian Crisis of 1957)

1958年黎巴嫩危机

7月14日革命

史普尼克危機

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

1959年藏区骚乱

1959年摩蘇爾起義(英语:1959 Mosul uprising)

古巴革命

古巴革命的巩固

赫鲁晓夫解冻

厨房辩论

中苏交恶

1960年代

刚果危机

辛巴叛乱

1960年U-2擊墜事件

猪湾事件

1960年土耳其政变

苏阿决裂

伊拉克–库尔德冲突(英语:Iraqi–Kurdish conflict)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First Iraqi–Kurdish War)

1961年柏林危機

柏林圍牆

巴布亞衝突

沙漠戰爭

葡萄牙殖民地戰爭

安哥拉独立战争

幾內亞比索獨立戰爭

莫桑比克独立战争

古巴导弹危机

埃爾·波特納佐(英语:El Porteñazo)

中印边境战争

砂拉越共产主义叛乱

斋月革命

厄立特里亚独立战争

北也门内战

1963年叙利亚政变

约翰·F·肯尼迪遇刺案

亞丁危機

1963年塞浦路斯危机(英语:Cyprus crisis of 1963–64)

越南战争

叛乱战争(英语:Shifta War)

墨西哥肮脏战争

特拉特洛尔科事件

危地马拉内战

哥倫比亞內戰

1964年巴西政變

多米尼加內戰

羅德西亞叢林戰爭

南非边境战争

印度尼西亞過渡期(英语:Transition to the New Order)

九三〇事件

印尼反共大清洗

新秩序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东盟宣言

寮國內戰

1966年叙利亚政变

阿根廷革命(英语:Argentine Revolution)

文化大革命

朝韩非军事区冲突

希臘軍政府

六七暴動

第三次中东战争

埃以消耗战争

佐法尔叛乱

南也门战争(英语:Al-Wadiah War)

尼日利亚内战

普韦布洛号危机

鉛弹岁月

六八运动

五月风暴

布拉格之春

1968年波兰政治危机

马来亚共产党叛乱

華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正常化

7月17日革命

中苏边界冲突

珍宝岛事件

铁列克提事件

利比亚绿色革命

足球戰爭

古拉什共产主义

菲律宾共产主义叛乱

纠正行动

1970年代

缓和政策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70年约旦内战

阿爾科拉演習

叙利亚校正运动

西撒哈拉冲突(英语:Western Sahara conflict)

1970年波兰抗议事件

柬埔寨內戰

越南战争

胡差暴動

现实政治

乒乓外交

埃及校正运动(英语:Corrective Revolution (Egypt))

1971年土耳其备忘录政變(英语:1971 Turkish military memorandum)

1971年苏丹政变

柏林四强协定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1972年尼克松访华

南北也门1972年边境冲突

第一次也門戰爭

慕尼黑惨案

孟加拉国共产主义骚乱(英语:1972–1975 Bangladesh insurgency)

第一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73年烏拉圭政變(英语:1973 Uruguayan coup d'état)

1973年阿富汗政變

1973年智利政變

贖罪日戰爭

1973年石油危机

康乃馨革命

苏联绕飞日本常规化

西班牙民主转型

印度尼西亞入侵東帝汶並佔領

希腊民主转型(英语:Metapolitefsi)

战略武器限制谈判

第二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英语:Second Iraqi–Kurdish War)

土耳其入侵塞浦路斯

安哥拉内战

赫尔辛基协议

莫三比克內戰

奧羅莫衝突(英语:Oromo conflict)

歐加登戰爭

1978年索马里政变(英语:1978 Somali coup d'état attempt)

西撒哈拉战争

埃塞俄比亚内战

黎巴嫩內戰

中阿决裂

柬越戰爭

兀鷹行動

阿根廷骯髒戰爭

1976年阿根廷政变

利比亚–埃及战争(英语:Libyan–Egyptian War)

德意志之秋

南黎巴嫩冲突

大韓航空902號班機空難

尼加拉瓜革命

烏坦戰爭

改革开放

NDF叛乱(英语:NDF Rebellion)

乍得—利比亞衝突

1979年葉門戰爭(英语:Yemenite War of 1979)

麦加禁寺围困事件

伊朗伊斯蘭革命

沙爾革命

中越战争

中越边境冲突

新宝石运动

1979年赫拉特起义

七日抵達萊茵河演習

反對蘇聯政治精神迫害鬥爭(英语:Struggle against political abuse of psychiatry in the Soviet Union)

1980年代

薩爾瓦多內戰

阿富汗战争

联合抵制1980年夏季奥运会

秘鲁内部冲突

第二次厄立特里亚内战(英语:Eritrean Civil Wars)

1980年土耳其政变(英语:1980 Turkish coup d'état)

两伊战争

乌干达丛林战争

锡德拉湾事件

西方-81演习

卡萨芒斯冲突(英语:Casamance conflict)

福克兰战争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边界战争(英语:1982 Ethiopian–Somali Border War)

1983年苏联核警报误报事件

美國入侵格林納達

仰光爆炸事件

1983年優秀射手演習

星球大战计划

联合抵制1984年夏季奥运会

东芝事件

1986年黑海事件(英语:1986 Black Sea incident)

南也门内战(英语:South Yemen Civil War)

豐田戰爭

圣灵抵抗军叛乱

六月民主運動

臺灣戒嚴令解除

1988年黑海撞船事件

布干维尔内战

伊朗航空655號班機空難

8888民主運動

团结工会

苏联对团结工会的应对(英语:Soviet reaction to the Polish crisis of 1980–1981)

康特拉

中美洲危機

大韓航空007號班機空難

人民力量革命

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

阿富汗内战

1988年波蘭罷工

六四天安门事件

新思维

经济改革

開放政策

东欧剧变

波羅的海之路

柏林墙倒塌

德國國內邊界開放

天鵝絨革命

1989年羅馬尼亞革命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

美国入侵巴拿马

1990年代

1990年蒙古革命

海湾战争

兩德統一

也門統一

阿爾巴尼亞共產主義政權的垮台

南斯拉夫解體

天鵝絨分離

苏联解体

八一九事件

冷冲突(英语:Frozen conflict)

阿布哈茲(英语:Abkhaz–Georgian conflict)

臺灣

朝鲜半岛

波多黎各(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Puerto Rico)

科索沃(英语:Political status of Kosovo)

南奥塞梯

德涅斯特河沿岸

中印边界

北婆羅洲(英语:North Borneo dispute)

情報組織

中央情报局

联邦调查局

美国国家安全局

秘密情報局

克格勃

史塔西

摩薩德

對外安全總局

技術競賽

军备竞赛

核軍備競賽

太空競賽

外交政策

杜鲁门主义

围堵

艾森豪威尔主义

多米諾骨牌理論

三個世界

哈尔斯坦主义

甘迺迪主義(英语:Kennedy Doctrine)

三和路线

东方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詹森主義

勃列日涅夫主义

尼克松主义

乌布利希主义

卡特主義

里根主义

推回

意識形態资本主义

反共主義

麦卡锡主义

凯恩斯主義

货币主义

第一代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芝加哥經濟學派

里根经济学

供應面經濟學

撒切尔主义

基督教民主主義

新保守主義

新自由主義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

斯大林主义

托洛茨基主义

左翼共产主义

毛泽东思想

胡志明思想

赫魯曉夫主義

铁托主义

霍查主义

卡斯特罗主义

格瓦拉主義

古拉什共产主义

胡萨克主义

纳萨尔主义

欧洲共产主义

其他

不結盟主義

民族主義

极端民族主义

白人民族主義

沙文主义

帝国主义

族裔民族主义

白人優越主義

錫安主義

种族主义

法西斯主义

新納粹主義

極權主義

威权主义

独裁

泛伊斯蘭主義

伊斯兰社会主义

解放神學

新左翼

主体思想

自由民主制

不自由的民主

指导式民主

社會民主主義

三民主義

第三世界主義

组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東南亞條約組織

中部公約組織

欧洲经济共同体

华沙条约组织

经济互助委员会

不结盟运动

东南亚国家联盟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

狩猎俱乐部(英语:Safari Club)

宣傳

積極策略(英语:Active measures)

《消息报》

《真理报》

《美利坚报(英语:Amerika (magazine))》

《俄罗斯生活报(英语:Russian Life)》

自由十字军(英语:Crusade for Freedom)

自由歐洲電台

自由亚洲电台

红色恐慌

俄通社-塔斯社

美国之音

莫斯科广播电台

參見

白令海峡

仙人掌幕

朝韩关系

末日之鐘

福達缺口

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

中东战争

邊緣政策

北約與俄羅斯的關係

蘇聯與俄羅斯於美國的間諜活動史(英语:Russian espion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美蘇關係

美蘇首腦會議

1917年俄国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影响

第二次冷战

查论编外交与外交官角色外交官领导头衔多国关系

常驻代表(英语:Permanent representative)

常驻联合国代表

無任所大使

驻地代表(英语:Resident Representative)

双边国家

特命全權大使

高级专员

聖座大使

代办

使领馆馆长

使領館副館長

双边次国家

领事

名譽領事

双边属地

驻地公使(英语:Resident minister)

驻地专员(英语:Resident commissioner)

特命全權公使

驻外代表(英语:Agent-general)

职责分类(專員)

公使銜參贊

政務參贊

農業專員(英语:Agricultural attaché)

投资参赞(英语:Conseiller chargé des investissements)

文化專員(英语:Cultural attaché)

駐外武官

科技專員(英语:Science attaché)

贸易专员(英语:Trade commissioner)

其他角色

外交信使

英王信使(英语:Queen's Messenger)

特使

外交部长

角色分类

外交官銜

场馆

教廷大使馆

领事团(英语:Consular corps)

领事馆

領事轄區

實質大使館

外交团(英语:Diplomatic corps)

非洲驻美国外交团

外交代表機構

高級專員公署

公使馆

兼轄

委托保护国

排他性授权(英语:Exclusive mandate)

类型

鱼子酱外交(英语:Caviar diplomacy)

支票簿外交(英语:Checkbook diplomacy)

胁迫外交(英语:Compellence)

商业外交(英语:Commercial diplomacy)

文化外交

烹饪外交

国防外交(英语:Defence diplomacy)

債務陷阱外交

数码外交(英语:Digital diplomacy)

金元外交

经济外交(英语:Economic diplomacy)

能源外交

特约外交(英语:Freelance diplomacy)

全方位外交(英语:Full spectrum diplomacy)

游击外交(英语:Guerrilla diplomacy)

炮舰外交

人質外交

医疗外交(英语:Medical diplomacy)

口罩外交

疫苗外交

新外交(英语:New diplomacy)

熊猫外交

认同平行外交(英语:Paradiplomacy)

会谈外交(英语:Parley)

朝圣外交(英语:Pilgrimage diplomacy)

乒乓外交

预防外交(英语:Preventive diplomacy)

公共外交

科学外交(英语:Science diplomacy)

穿梭外交(英语:Shuttle diplomacy)

场馆援建外交(英语:Stadium diplomacy)

二轨外交(英语:Track II diplomacy)

戰狼外交

主题

绥靖主义

领事协助

领事豁免

外交承认

外交认证/凭证

外交邮袋

外交电报(英语:Diplomatic cable)

外交史

外交病(英语:Diplomatic illness)

外交豁免權

外交法(英语:Diplomatic law)

外交官銜

外交部门(英语:Diplomatic service)

外交制服(英语:Diplomatic uniform)

外交禮儀

外交車牌

不受歡迎人物

文件

领事证书(英语:Exequatur)

国书

抗议书(英语:Diplomatic correspondence)

其他

发展援助

机构(英语:List of development aid agencies)

议会代表团(英语:Parliamentary delegation)

軍事代表團(波兰语:Misja wojskowa)

高峰會

友好城市

分类

资源

查论编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组织

乒乓球国家队

乒乓球协会

超级联赛

历史

乒乓外交

刘国梁事件

運動員

蔡振华

曹燕华

曹 臻

岑淮光

常晨晨

陈 静

陈龙灿

陈 梦

陈 玘

陳幸同

陈新华

陈子荷

成红霞

崔慶磊

戴丽丽

邓亚萍

刁文元

丁 宁

丁 松

樊振东

范长茂

范 瑛

方 博

冯梦雅

馮亞蘭

傅其芳

高 军

葛新爱

耿丽娟

管建华

郭 焱

郭 跃

郭跃华

韩玉珍

郝 帅

何智丽

侯英超

胡炳权

胡克明

胡丽梅

胡小新

胡玉兰

黄俊群

黄 亮

黄统生

惠 钧

江嘉良

姜永宁

焦志敏

孔令輝

蒯 曼

李春丽

李富荣

李赫男

李惠芬

李 菊

李景光

李 莉

李 楠

李 鹏

李 平

李晓霞

李振恃

梁戈亮

梁靖崑

梁丽珍

林高遠

林慧卿

林 菱

林美群

林志刚

林诗栋

劉丁碩

刘国梁

劉國正

劉詩雯

刘 伟

刘 扬

卢启伟

鲁尧华

陆元盛

吕 林

马 琳

马 龙

马文革

木 子

倪夏莲

牛劍鋒

齐宝香

乔 红

乔云萍

秦志戬

邱钟惠

邱贻可

仇宝琴

容国团

沈剑萍

施之皓

孙 晋

孫穎莎

唐薇依

唐 媛

滕 义

童 玲

王 晨

王传耀

王楚欽

王 浩

王 皓

王 辉

王会元

王家声

王 健

王 俊

王励勤

王曼昱

王 楠

王 涛

王藝迪

王永刚

王志良

韦晴光

魏力捷

武 杨

邬 娜

郗恩庭

谢超杰

谢赛克

许绍发

许 昕

徐寅生

薛 飞

闫 安

阎桂丽

阎 森

杨瑞华

杨 莹

杨 影

杨玉华

应荣辉

于子洋

余长春

张 超

张德英

张继科

张 雷

张 立

张燮林

张怡宁

张莹莹

郑怀颖

郑敏之

周兰荪

周 雨

朱香云

朱雨玲

莊則棟

莊家富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