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北京的这种约球方式有其好处,特别是对于还没有固定球友的人。但这种约球方式就产生一个问题,打球这件事都喜欢就高不就低。跟下棋一样,谁都知道跟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下棋是涨棋最好的方法。结果就造成,3.5的局总有3.0的人去凑热闹。
所以北京有的约球局会特意标上“无水3.5”,小编第一次看到“无水”二字,以为是“没人带水”意思。难道北京人民这么好客,你去打球还要别人带水?后来才知道是“没有水分”的意思。原来北京球友也深受这种约球方式之害,谁都不愿意跟低水平的人打球,何况还是陌生人。
但“无水”是挡不住一些球友渴望跟高手过招之心的,特别是有些“北京大妈”级球友(此处绝无贬低之意,克里斯特尔斯也被成为大妈呢)对网球充满热忱,非常的追求进步。这就导致“劣币驱逐良币”,3.5的局,一批3.0的报名。
久而久之,北京的业余网球评级标准就下来了,“我在北京都是打3.5的局的,到上海也是3.5喽。”
这是第一个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另两个原因就没那么重要了。
第二个原因是北方人比较能说(chui),北方人在语言天赋方面是强于南方的,风行全国的小品相声演员基本都出于北方。网球是靠脑子和四肢的一项运动,但在球场之外,那张嘴就很重要了。
北京比较活跃的业余网球群,往往都有一个能“吹吹呼呼”的群主,这样才能活跃群的气氛。如果群主总是说“我水平不行,我还不到3.5”,那多无聊啊。群主要常说“我要去挑战4.0(其实连3.5都不到)”,然后群员们跟着起哄,才有意思。在这样的气氛下,北京业余网球的水分就出来了。曾有球友戏称:“群主以一己之力将北京业余网球的评级标准下调0.5。”
第三个原因跟打球风格有关。业余网球里有一种风格是“大力出奇迹”,北方人由于体质和性格的原因,崇尚这种风格的人偏多。但是网球还真不是靠力量取胜的,特别是业余网球,更靠技巧和套路。有的3.0球友,感觉自己跟3.5甚至4.0的球友在拉球对抽时都不落下风,也就觉得自己也达到3.5甚至4.0,实际上差距还是挺明显的。
也就是说,一个北京的球友和一个上海的球友拉球,可能在球质上,觉得北京的球友更“重”,但打起比赛来,往往还赢不了。所以,在北京觉得自己的球质跟4.0水平很接近的球友,可能还会输给上海的3.5,这就出现“水分”了。
这三点原因是个人的浅见,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全国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即便是如“网球123”、“天天有网球”这些机构会组织全国的赛事,但在参赛水平标准上也参差不齐。其实在北京市内的不同区域,比如“网球123”组织的3.5水平业余赛事,也会让球友感觉有的区域水平高,有的区域水平低。
“北京的3.5等于上海的3.0”,只是业余网球圈流传的一种说法,也有不少北京的球友更显低调和内敛,明明有3.5+的水平也说自己只不过是3.0。而且,在上海业余网球圈,反倒有一些顶尖高手是来自于北方。
业余网球大家庭,有这种地域间的争执也是件乐事。当然,还是希望全国统一的评级标准能够推行起来更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